“1971年,我第一次到访北京。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经济比重的18%。随着中国走出疫情,我们期待看到中国经济更强有力地增长,并在未来几年引领世界发展。中国的发展造福了世界,尤其是对地区国家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4月19日在广州举行的“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开幕式上,82岁的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主旨演讲中表达了对中国发展的殷切期待。正如本届专题论坛的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所阐述的,在中国经济重新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引起全球瞩目的当下,各国人士都将目光再次投向了东方,翘首以待更多新的机遇与世界分享。他们在本届专题论坛上发出了共同的声音。
当世界又一次聚焦中国、期待中国,也必将进一步“读懂中国”。
“八大力”书写十年新篇章
本届“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半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业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词。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入现代化,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具有巨大世界意义。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此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
与吴作栋一样,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也是一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观察者和见证者。她在本届专题论坛开幕式上的论断掷地有声:“如果让我总结中国在1978年以来的40多年内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会指出四个因素:立足长远愿景;拥有为此愿景付诸行动的强烈意愿;重视基础设施;重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何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走在了国际发展和现代化的前列?在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看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读懂中国”的关键。
梅利尼科夫与中国渊源深厚,他的另外两个重要身份是俄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俄中友协主席。他指出,中国的成就源自制定内外政策时能不断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将外来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竭尽所能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好的治理制度和稳定的国内局势;摆脱西方国家盛行的冷战思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忠诚。
“回顾中共十八大以来开创新时代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91岁高龄的主办方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总结道,新时代十年的成就源自“八大力”,即现代生产力,现代市场力,现代科技力,现代文化力,现代社会治理力,现代国防力,强大应变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
(4月18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启幕。当晚,1500架无人机上演五彩斑斓的灯光秀)
郑必坚说,有了这“八大力”,有了新发展格局,我们就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发展伙伴
在演讲中,吴作栋细致回顾了新中两国近30年来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历程。1994年,新加坡国父、前总理李光耀就提出了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苏州工业园。苏州工业园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国最知名的经济开发区之一。2007年,吴作栋向中方提出了建立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议。此后,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又陆续诞生。
“新加坡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定的合作伙伴。”吴作栋说,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新加坡历任领导人始终竭力厘定中国的优先事项,规划出两国利益汇合点,两国因此获得双赢的成果。
不久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期间,两国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在中国开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时刻,“前瞻性”一词,再次体现出中新双方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规划和推动互利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远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国提出了5%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被普遍认为留有适当余地,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姿态。实际上,今年年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最新的数字已普遍高于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对全球增长贡献度预计达到22.6%,正好为美国的两倍。
阿罗约感慨,上世纪80年代,身为菲律宾贸易工业部官员的她曾猜想中国是否会成为菲律宾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我没意识到的是,中国当时已是望尘莫及的存在。中国已经证明,自己并非是谁的竞争对手,而是一个发展伙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援助、资本和技术。”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一带一路”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标志性项目,备受瞩目的印尼雅万高铁将于8月通车。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国际关系部主任莉娜·亚历山德拉在专题论坛期间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真正受益于此,都非常感谢“一带一路”倡议。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嘉宾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怎样“读懂中国”?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旨在增进中外相互了解、推动中外交流对话,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2013年至2021年,会议共举办六届,习近平主席多次会见参会国际嘉宾。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我和我的同事心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梅利尼科夫说,“读懂中国”这一会议名称以及所提出的议题就传递出了重要的信息。当他听到一些有关中国的片面言论时,脑海里经常会闪现这样的想法:您根本就不懂中国。
怎样“读懂中国”?“语言和翻译,世界观和哲学观,以及对未来的理性认识,这些方面的特点都很重要,都需要加以考虑。不能落入对其他政治文明的刻板印象和调调。”梅利尼科夫说。
怎样“读懂中国”,这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永远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本届专题论坛前,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世宗研究所前理事长文正仁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西方世界对中国存在固有的看法,一些人不想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并存在妖魔化中国的趋势。西方需要强化对中国的同理心,而从中国自身来说,也需要更积极和建设性地发声,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想法。
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成功访华备受瞩目,他在中国的一番感慨或可提供一些参考。马克龙说,法中两国大概有相同的脾气,当两国尊重对方,不教彼此做事的时候,往往会达成很好的成果。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旅美近40年,今年已第三次回中国参会,他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当前美国社会正逐渐失去曾经对中国的关注和投入。疫情造成国际交往中断是一大原因,美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化和美国中产阶级萎缩导致来华留学人数减少也是重要因素。反观中国,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家庭已能够负担孩子出国留学的花费了。
“现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跟实际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2月我去了上海,3月去了北京,我的感受非常强烈。从疫情中走出来后,中国经济正在复苏。”李成举例说,广州现在半夜还会堵车,之前他在北京早晨六点半也堵车。这是世界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状况,与中国人的勤奋、务实和企业家精神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