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研究 > 专家观点

姜淮:会展资本化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于:2019-12-31 09:09:22 来源:中国贸易报

近日与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教授江金波讨论会展金融话题,作为会展与资本的结合专题研究,应当如何破题,触发笔者关于资本的思考。

会展金融资本化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会展需不需要大量的钱,哪些方面需要钱?会展企业有了钱该干什么?

目前政府和行业的探索路径是推动政府或大型会展国企牵头,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会展行业,或利用财政专项发挥杠杆作用,建立起产业公共发展基金的形式,如上海今年成立了上海市会展产业发展产业基金,以会展国企东浩兰生牵头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厦门和东莞曾经尝试建设会展基金,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地。

此外,触及金融资本的另一种形式是近年来不少会展企业纷纷试水资本市场,在无法正式获得上市阶段先行“触板”,争相进入新三板市场。随着对资本市场规则认识的加深,以及对自身绩效的理性评估,时至今日,部分试水的新三板会展公司,如常州灵通、广州西玛,或退市,或谋求转板。

10月22日,米奥兰特股份成功转板,登陆深交所A股市场,首开中国会展第一股,引发业界新一轮“畅想”:上市后有了钱,干什么?这一“畅想”的背后是行业对会展资本化的思索和再认识。因为在通常认知中,会展业属于轻资产领域,就单个项目来说,会展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一个项目的孵化培育大约300或500万元,更何况传统展览项目本身很难催生财富故事,不会有今天并购了哪个公司,明天发现了某个石墨烯或贵金属矿藏,后天玩起了“跨界打劫”,其行业属性具有稳定性和低增长性特征,较难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一言以蔽之,成熟型的展览会不会轻易实现几何级倍增,而资本市场杠杆拉动效应则动辄以千万、上亿的画面倾泻。

对米奥兰特模式的轨迹解析可以看出,该公司通过14年的境外展引流,完成了上市准备,未来将以数字化网展贸平台模式,充分借力金融资本优势,放大财富效应,以兼并和参股方式围取更多的项目、展商和国际买家,为线上平台集客乃至变现赋能,从而完美地诠释了资本“惊险的一跳”特质。

接下来,将观察的视角移向会展场馆。现代场馆“井喷”早期大多为政府投建,私人资本轻易不会去“找死”,还本付息、土地物业费用以及低投资回报率均不是私人“玩得起”的。进入中期,后知后觉的私人资本开始悟出道理:原来场馆价值的源泉在于土地本身的增值,资源的稀缺性本就是市场经济立论的基石,更何况中国的地产经济辉煌彰显!于是乎,渐有私人资本涉足会展地产博弈,然而,还未及有所斩获,地产“大鳄”纷纷横空抢滩,绿地、华润、保利、中建钢构……手笔大、境界高、玩法多,民营资本不堪一击。从PPP到TOB,从综合体到集聚区,从单一场馆投建到规投建营一体,目不暇接,异彩纷呈。这些“大鳄”本就存在于资本市场,后觉的“小三”板和“散户”难成“大妇”和“大户”,绝对的实力决定绝对的地位。以此相观,会展资本亦难称其为一个强势有力的独立概念,因为“爷爷辈”的央企国企在,更有城市化大旗下的地方投资冲动在。新形势下,地产资本和城市的投资冲动,在会展的因缘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海量资本找到了再次跳跃的载体。而此时,资本与真正意义上的会展已不再是共舞的明星,其倾心钦慕的将是地产和土地的投资回报。

主题观察的第三个视角转向会展服务。

市场总是存在有待开发的领地,发现需求并满足需求正是资本的价值偏好。在需求和供给不足或过剩之间挖掘商机,进而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正是当下流行的做法,美团、滴滴即为成功范例,而这一成功之处的节点则是资本的肆意挥洒、长袖善舞。即将过气的流行时尚语谓之“赋能”。

在由政府、主办、场馆、服务、展商和观众等多要素叠加复合的会展生态圈里,始终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由此,商机降临,那就是会展信息化的战略指向,简单理解为用互联网平台和终端解决供需匹配,贸易撮合、优化服务,实现行业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优化。会展业的风口来临。

“平台化”是解决效率和规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技术成熟的当下,大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将展商、观众、展馆、展会服务和公共服务置于更加便捷的平台上,功能单一的平台满足不了综合性的需求,期间还有不同环节之间的利益藩篱和诉求。于是,技术流和“模式控”来了,以互联网“利他”理念将技术和终端向行业平推,提供一体化解决主办、场馆、服务、展商和观众的服务链平台及终端。这一商业模式的诱点在于无偿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并与受让方共享收益,“羊毛出在猪身上,猴来买单”。会展资本的风口落在了信息化会展智能平台的研发和终端使用,而在模式落地的过程中,应不再是进行”一场(展会)一馆(场馆)”的阵地争夺战,而是针对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平推,如同当前正在全国推行的高速公路ETC转换工作,免费办卡,免费安装,方便使用。大量人力物力(技术提升完善、终端安装、硬件改造升级等)均需大量资本的投入。资本将在会展信息化战略下再次实现“惊险一跳”。

(作者系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