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画·新生活”2020年画传承发展大会于11月22 -24日在山东潍坊举办。传播与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轮子,一个也不能少。在“新传播”论坛上,媒体代表们就年画历史传承、年画传播形式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
光明网经济编辑部产经编辑室副主编赵艳艳:新媒体是打破场地、空间、时间限制,能够形成新视角和场景的工具。如何更好的将年画传承与传播,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善于运用新科技,5G来了、AR、VR应用更加广泛,这些技术是否可以为以年画为代表的非遗技艺、非遗项目提供更好的传播服务,这个是可以值得探索的。二是一镜长图正在成为传播的新趋势,以往我们在短视频平台看一些非物质文化的匠人们创作的画面,但十几秒的时间不足以展示作品,一镜长图可以把图片和文字很好结合起来,一镜长图可能会是一个新的传播工具。
央广网文化主编方永磊:近期,观众更喜欢新媒体传播的形式。比如网络互动小游戏,春节前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让年画在新媒体平台上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可以按照年画的雕版、制作,套色等流程,简单做一些开发,应该会有很多家长和小学生喜欢。从长远的传播来看,建立年画数据库,将年画不同的流派、特色和风格集中起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后期进行文创开发,组织以年画为主题的文创比赛,甚至创建一些年画项目,共同推动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化的融媒体建设。
中国日报网英文编辑朱林勇:在年画传承传播方面,做好国内传播的同时也要做好国际传播,我们需要精心策划、精美制作、精准传播与年画文化有关的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产品,让全世界受众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喜爱中国有民族特色、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中国日报一直不遗余力在海外推广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频道周宇宁:今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块,这让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了最高会议展览的展台。看到这样的变化,让我从事会展报道将近二十年的专业媒体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终于站到了它应该站到的展示平台的位置上。传统文化是年画传承的土壤,如何让传统文化站在更高的传播平台上,进口博览会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进博会上,媒体报道及时,观众参展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师也很高兴,多方满意的关键在于进博会的“展”和“览”,“展”的东西高端,“览”的人也一定要有实力、有品位。因此,在年画传承方面,展览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将会展中心变成非遗的展示殿堂。
中国文艺网战略开发部主管王渝:媒体的传播工作不仅是对大众的宣传,也是对非遗事物的记录记载。中国文艺网在“年画重回春节”的项目之上,邀请了多位艺术家跟随年画团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文艺形式,进行年画的新年画、新生活、新传播的主题创作。对此进行影像记录、专题传播,我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好的形式。艺术家、明星的自身流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国家宝藏》里的明星、艺术家历史角色的扮演,让人们了解了历史,也对文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化月刊》杂志主编李克亮:目前,对年画的理论研究不太深入,未来希望专家、媒体对年画研究、报道时,尽可能挖掘年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讲好年画故事;在宣传的过程中,年画除了过年贴,家里娶亲、生子、入读书、考试,都可以贴,这就需要专家媒体对年画的应用领域的内涵进行挖掘,拓宽传播渠道;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家具、装饰上有新的探索,让年画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应用中。
《旅游与摄影》副主编谢阮红:如何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承张贴年画的习俗,并形成一个生态,这确实是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和思考。从媒体平台的角度出发,需要做一些深度策划的专题和内容,挖掘年画的文化脉络,为读者传播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和习俗。《旅游与摄影》希望用自身的优势,出版与年画相关的生动内容,以杂志专题+图书、移动终端等形式进行宣传。
资深媒体人、潍坊电视台运行部主任、《传承》制片人周军:年画是农耕时代文明的产物,随着时代不断地变迁,进入现代生活后,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宣传方向上,要跟上时代潮流,比如制作年画小游戏,既有趣味性也能吸引人们参与并了解年画。媒体是拓宽年画宣传的渠道,需要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去倡导、引领年画走入人们生活的风尚。让传统成为潮流,让它的消费场景、应用场景跟着这个时代在更新。
大众网记者范素娟:非遗要传承,包括年画要传承,必须做到让大众所接受、所理解,这不是小部分人的狂欢,需要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有了文化认同才能让大家自觉参与。互动也非常重要,不管是各种游戏,还是各种线上线下活动性的互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提升热情度,这样年画的传承,才会更好。在传播方式上,我们可以以《寻梦环游记》中亡灵节为导向,拍摄属于中国节日的动漫、电影,将年画这一元素放在其中,与民众进行情感上的共鸣。
四川大学动画专业本科生项锦波:可以在电脑上这样的一个数字平台上将年画传统的质感和形式体现出来。先对“年画”这个概念进行拆分,去思考哪些可以创新,保留什么,创新什么,做总结讨论,找到资料,进行创作。对年画进行一系列跨界创作。其中包括,拍摄短片动画、制作微信表情包,比如今年年初我们制作的《回家过年》,有很多点击量。
南京青娱文化负责人何聪:大家都知道抖音是一个很直观的平台,利用短视频,短平快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非遗文化。目前南京青娱文化公司合作的有五位省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在抖音开设了五个账号,帮助传承人卖出产品共三千多件,确实做到了非遗的推广。
北京忆光年影视制片人孙敏清:现在电影是当下人们乐于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媒介,所以在传播年画上我们有一定的责任,从创作角度来说,可以把一些年画的传说故事,包括年画中不同元素的寓意和年画传承人之间的生活,戏剧性的呈现给观众。从剧本创作的角度上,我们是想以小人物的角度来切入,在形式上以小见大,用有趣的角度讲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年画等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故事,这样可以唤起更多人的共鸣,引起年轻人想要了解年画的兴趣。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红:这几年,我一直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如何将年画更好的传播出去?影视传播、会展传播、活动传播、进校园,在社区开展体验课程这样的一大堆的非遗传播实践,慢慢地丰富了非遗传播的内容。但也不得不说,作为直观的呈现方式,文艺、艺术类的会展与其它种类的会展差距较大,这点是值得我们去做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