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会展综合新闻

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开幕,开启全新“氢”体验

发布于:2023-11-13 15:55:39 来源:广州日报

  11月7日,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下称大会)在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开幕。大会以“拥抱绿氢时代 迎接零碳未来”为主题,重点围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深入落实、绿氢应用示范建设与绿氢平价路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据悉,大会内容包括开幕式、主题演讲、院士论坛、国际氢能合作高级别论坛以及专家对话。


  会场:
  专家齐聚话发展,“氢行计划”启动引领新发展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成为全球共识,如何扩大绿氢的应用范围并且推动储氢技术的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话题。在当日举行的氢能产业大会上,与会的专家大咖对绿氢在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绿氢的平价之路、储氢技术的发展及未来等话题发表真知灼见,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为加快氢能在交通领域规模化发展,中国氢能联盟联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佛山仙湖实验室在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共同发布《可再生氢100行动倡议—氢行计划》,并联合业界启动“氢行计划”,以此推动氢动力系统创新、可再生氢及氢基绿色燃料应用和氢品质保障,加快氢高速、氢基动力列车、矿卡和船舶示范,促进交通领域深度脱碳,力争以规模化示范,助力形成“百站万辆”格局,带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当日,佛山南海氢能产业重点项目发布和投产投运仪式、氢能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总监、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刚直表示,大会上发布的两款产品,是公司去年在佛山南海落地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一年多来的重要成果。“碳纸产品我们实现了主要的原材料、工艺、制造装备的自主化,后续将为国家探索碳纸规模化低成本发挥作用。” 刚直表示,等基地建成后,公司将根据市场的需求计划可将产能扩展到年产量100万平方米,之后将围绕大湾区、华南地区的市场需求做布局,主要围绕质子交换膜、碳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开展氢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示范应用推广。


  巡馆:
  有“颜”又有“料”,“一展”开启氢能产品“新体验”
  与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同期举办的还有第七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下称展览会),该展览会汇聚了320余家知名氢能企业、国际展团亮相,基本涵盖氢能全产业链。展览会现场,多家知名企业携新产品亮相,既有兆瓦级工业用PEM制氢电堆及系统,也有最新电解槽产品,更有最新70MPa IV型瓶组的车载供氢系统。室内户外陈列的展品,无不向大家诉说了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的含金量。
  “我们的氢能无人机在公司标配的气瓶下能续航3小时,负重20斤,时速能达到30km/h。”在 “协氢”公司的户外展位上,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无人机通过多年积累的电堆结构技术优化,氢能利用率高达97%。该负责人称,无人机可用于高速路上警用巡逻。由东德实业带来的全球首台离子液封压缩机再现了中国氢能实力。据介绍,离子液封压缩机广泛应用于氢气储运、制加氢一体站、光伏与半导体、石油化工、氟化工等领域。排气压力可达100MPa,单机排量超过5万标方,无污染、无泄漏,为氢气增压提供解决方案。
  当日的户外展上,外观酷似月亮的氢能亲子车可谓是吸睛不少。记者了解到,该车配备了空冷燃料电池技术+低压储氢方案,续航能达50公里,最大时速为8公里/小时。佛山市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辉告诉记者,氢能亲子车是今年9月29日投放,是基于氢能文旅场景自主研发。


  聚焦:
  广东建成加氢站超50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大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将氢能纳入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产业链覆盖氢能的制、储、输、用各个环节,汇集了超过400多家的氢能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机构,一大批标杆企业落户广东,示范应用的场景不断扩大。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建成了加氢站超过50座,总数全国第一,预计到2025年,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万辆,年供氢的能力超过10万吨,氢能产业的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
  佛山市南海区是国内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经多年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已经成为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南海区共汇聚超150家氢能企业和机构,集聚了国家电投绿动氢能等一系列氢能头部企业,生产项目投资规模超60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超1000亿元。
  此外,南海推广应用氢能源汽车1100多辆,是国内燃料电池车辆应用推广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建成15座加氢站,是国内商业化加氢站数量最多、加氢网络最完善的地区。氢能应用场景从以交通为主逐步向工业、电力、储能、农业、社区等领域拓展,为南海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的创新引领区提供有力支撑。佛山是南海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的佛山南海,正着力打造“氢能引擎”,扬帆广阔“蓝海”,为我国氢能产业探索南海路径。
  把脉:
  因地制宜搞绿氢,要有效利用石化产业副产氢
  广东氢能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广东如何在氢能产业上发力,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打造“广东样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表示,广东在氢能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未来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力度,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发挥广东的优势。另外,广东要因地制宜搞绿氢,通过分布式发展+海上风电,合理布局海上风电制氢,降低绿氢使用成本。同时,在一定阶段内,结合石化产业发展,将副产氢加以有效的应用,结合资源禀赋选择制氢路线,保障氢源供给。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定要解决。”张晓强说,因为只有解决了关键核心技术,氢能的使用成本才能降低,进而扩大氢能应用场景。张晓强表示,科技创新是氢能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是降低制储运用各环节成本的关键。特别是绿氢,要加快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材料创新,推进PEM制氢、储氢加注设备、氢内燃机等创新和应用,促进低温液氢、液氨、有机液体储运、盐穴储氢、管道输送等技术创新。同时,绿氢在工业领域应用潜力远未释放,应加快降低绿氢成本,推动钢铁、化工、石化等产业“灰氢”转“绿”,构建低成本、规模化储运体系,开展多元应用示范。
  解决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氢源问题,佛山一直在努力。目前,瀚蓝可再生能源(沼气)制氢加氢母站项目已投入使用。“项目产能设计规模大概是3000立方每小时,每天的产能是6吨,一年的话大概是2200吨。” 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元杰表示,以前他们需要外购氢源,氢能到岸价为每公斤50~55元。项目投产之后,氢能到岸价是35元,成本直线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