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展览现场
夫非齐以藩,私不臣正;是礼之丽,极乎苍形。云潬壑瀺,湖疵薮畅;契熀郭子,独千忽象。轫登之瓠反,然顾望以通降;慕公之化荟,则旷鱤而猾荡。
愬隐乎槠栌,落葰以楙籥。端一互激,希万不徙。于是乎纵缘苏壄,凌发轊羽。然后息春曲,濯获车,轹步泽,撞葛遮,案阎天以赡省,舞繇侈而被尤。盖泰罔遗契,皇元稽古,而熙巍逾虞矣。
今奔煜抗熅,调玄服漠,咏崚履函,揲诗飨序。复职怀流皤,抑汉厥崇。吐縕焕纯,精朝京以古赋未谷,纳珰弛瑾,陵秣灼若今淑不狐。动幽容銮以怨盛,抗浪会辔而明张。聊因卿农而不以为蒙翰致晷,或为帝鍪以至乎恶丽蔑卫。
意者以为马鼗延千里之墨客, 游俟超一时之逸咏。苟始摄山薮之染曈,则四敷涂而弥漴。素熙熙之世聊,余生生以篇宵。寻穷既之不悲,驾达襟而以归。
已矣乎!薄居物后,适世巢丘;鉴广心夷,谋修迹肆。熏常节徇,劳盈胜困。能以静姖,峻而烟微。器玄不入,期疑且堵。纵闻周夺之所考,是以应凝火以奋奅。垂换天弢改旌而奚究兮,曷知其黙繫之不吾与?
《郭青》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品之优秀、思路之坚确、执行之到位、反响之热烈,都可圈可点。
这不仅仅是《郭青》的成功,也是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首展”系列的成功。“首展”旨在推介有价值、能创新的艺术新秀。反过来,也能推动我们的学术建设,倒逼我们拿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举措,让我们的学术定位,更有内涵、更加清晰,让我们的展览策划和展览呈现,更有新意。通过《郭青》展,我们在当代艺术的学术构建和影响传导方面,取得了新的经验。
最值得总结的是:如何竭尽全力,办出一个纯粹的展览。
对《郭青》这个展览进行学术规划和展览设计时,我本人的想法是:务必做一个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展。
郭青先生是当代艺术家,但其家学渊源则是非常传统的,父亲是著名的文人画大家郭莽园先生。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上,如何呈现一个独立的纯粹的郭青?这是此次展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衡量此次展览是否成功的关键。
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学术规划和展览呈现。
首先,我们要确保艺术家的创作是独立的和自由的。
我们最后确定展览的名字就叫《郭青》。通过这个名字,强力提醒大家:郭青就是郭青,郭莽园就是郭莽园。血缘上是父子相亲,但艺术上可以六亲不认。当然,“郭”有“外围”的意思,“青”有“东方”的意思,组合在一起,也是可以延伸许多思考的。“世界”与“东方”,“中心”与“外延”,这些话题,具有文化地理学、比较文化学等方面的意义。而且,这个名字很有陌生感,绝不俗套。最初,题目是《生灵》,并且所有创作都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了。“生灵”这一名字很好,但还是未能免俗。而且,“生灵”是一个“有”,而“郭青”的本质是一个“无”。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不是给你一个“有”,而是让你通向“无”,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显然,“无”的意义要远大于“有”。当然,“有”中也可以派生出“无”来,此次暂不论。但“郭青”的意义在于“无”,一旦指向了“生灵”,“无”就消失了,无限的“无”最后只留下了一个有限的“有”,那真是很遗憾的事。所以,我们力推这一名字。后来也达成了高度共识。事实证明,这一响亮的题目,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和良好评价。对于一个新人的推广,也很有好处,呼其展名,即其姓名。
我们希望艺术家能自由舒展、独立不羁,不受任何干扰地开展工作,包括创作和布展。学术主持和策展人,必须勇敢地承担起鼓励和保护艺术家自由创作、独立创作的责任。艺术作品是属于艺术家的,展览行动则是属于学术主持和策展人的。一个展览,必须由艺术家和策展机构通力合作方能完成。策展机构确保艺术家自由创作,艺术家则需要全力配合策展机构设定的学术规划和呈现方式的推进。策展机构的学术规划,也必须是有针对性的,它针对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作品,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文化问题和人性诘难。
为此我们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确保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郭莽园先生非常关心儿子,一开始忍不住对少部分作品做了简单的修改。但郭莽园先生的系统实在强大,虽然是细微的修改,但气场已经笼罩全局,虽然整个画面90%由郭青完成,但气场却是郭莽园的。我们对此类作品的态度是:意志坚决,婉言谢绝。郭莽园先生的气场是所谓传统的,而郭青的气质则是所谓当代的。不是说传统和当代不能相容,而是传统掩盖了当代,没有做到完美融合,乃至其中造成的“冲突”,也因未能做到“完整”和“统一”,而被判断为价值不大。所以,只能割舍。还有,我们将郭莽园先生提前写好的书法展题,也弃而不用,因为一旦用了,就马上“传统”起来。设计师无法在如此唐突的语境中,有一个很好的发挥。所以,也果断放弃了。可见郭莽园先生的笼罩能力之强,亦可见我们的态度之坚决。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此,要感谢郭氏父子,对学术主持和策展团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值得一说的是,郭青的作品,并没有刻意强调自己是如何的反叛传统和远离传统。郭青作品清丽幽雅,它是如此的毫不经意,甚至带有一丝慵懒,让人油然而缓缓生出文人雅士的情志来。这恰恰就是所谓的传统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传统可以是一种氛围,而不必是某种物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郭青又是传统的。正因为他以其独特的全新的方式诠释了传统,又因此而拥有了当代价值。这也是一种建设。须知当代艺术,并非一味解构。
其次,我们要对艺术家作品的完整性进行重点保护。
这个保护,当然不是物质性的保护,如多请几个保安等,我们所谓的“保护”,是对作品内涵的完整性进行保护。
我们对作品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设计。我们仔细研读了郭青先生的作品,并且做了理解,根据其作品的特点,我们在展览题目、作品标题、序言写作方面,全力支援与配合。这是展览呈现的重点,更是作品内涵完整性保护工作的关键。
郭青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陌生感,而又温饶细腻,格调颇高。由此,我们决定用文言文来加以实施。
文言文的使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酸腐气。一酸,便俗不可耐,艺术作品再好,格调也会由此大为降低。展览题目、作品名称,实在不可轻视。它是艺术家格局和格调的表征,也是其对艺术理解深浅程度的表征。如何去酸?无非就是陌生化。今天用文言词语做标题者,大有人在,大多酸不可耐,让人掉牙。原因何在?取法明清酸腐文人之小文章故也。所以,我们决定直入秦汉、六朝,取其随和之珠玉,以焕耀郭氏之大作。事实证明,不俗的展标,明显提高了展览的格调。
目前艺术作品的取名,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人认为最可惜的,就是展览题目一起,马上就限制了人们对作品的解读,大大削弱了艺术作品的多义性和可能性。这个是必须要注意的。艺术家本人起题目,往往也有这个毛病,容易将“无”一下子变成“有”,将“有”一下子变成“几乎没有”。所以,许多好的艺术作品,直接标“作品1号”“作品2号”,虽然标名显得内涵极其不足,但却是非常明智的,它有效地保护了人们解读作品时的一切可能性。或者说,它放弃了对艺术作品的干涉。这是一种消极的积极。而我们,尝试以一种积极的积极,去做好展览题目的撰取工作。我们的原则是:尽一切可能保护郭青作品内涵的完整性,不加干扰。郭青的作品是抽象的,是“无”的,所以,我们的标题,也应当是抽象的,也应当是“无”的。异曲同工的是,虽然是抽象的、是“无”的,却是有“清气”的,有大格局和高格调的。当然,文字上的“气”或许也会对艺术作品的“气”形成干扰,但这种由不明觉厉而造成的完全的陌生感,却有效地增加了艺术作品的陌生感。“无”虽不能增加,却应该强调。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另,本人所写《“郭青”序》,也是因为完全充满陌生感和多义性,不断强调“无”,而成了郭青作品最无边际却又最有力量的解读。所有人都反映:这篇文章根本读不懂。问题是:郭青的作品,您就读得懂了吗?所以,凡是有人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时,我的回答几乎都是:去阅读郭青的作品即可知晓。有人去问郭青,郭青也说:想知道我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去阅读《“郭青”序》即可。就我所见,这是艺术作品和展览前言,结合得最紧密的一次。《“郭青”序》没有引导人们如何解读郭青的作品,相反,它保护了人们理解郭青作品的无限可能性。这篇文章似乎什么都没说,又似乎什么都说了。它本质上,也是一个“无”。这篇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气”,皇剡剡其扬灵兮,终归会让人体会出“无”的真实不虚,至可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