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研究 > 专家观点

刘海莹:防范“假日经济”对会展业带来负效应

发布于:2019-04-10 18:15:33 来源:中国贸易报

今年3月22日,国务院假日办公布今年“五一”劳动节放假调整安排,从原定的5月1日只休一天,调整为5月1日至4日四天假期,而4月28日(星期日)和5月5日(星期日)上班。这“突然”到来的四天假期让人们惊喜不已,但欢呼雀跃的同时,原定在“五一”假期前后举办的消费类会展、音乐节、赛事活动、公演话剧等主办方则忙着延期或改期,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关于黄金周的由来,则要追溯到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20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五一”和“十一”小长假休闲放松和外出旅游。今年“五一”恰逢周三仅休一天,两会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考虑到劳动节的特殊性和季节的特殊性,提出改进和调整的建议。调整通知一经公布,网友们旅游热情高涨,机票价格猛涨,出行线路瞬间刷爆,着实可见旅游经济的魔力。

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假日经济”也不再是旅游经济的代名词。很多会议、展览、节庆、演出、赛事等会展活动集中在“五一”前后,会展经济早已成为“假日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与旅游活动可以临时决定不同,会展行业通常需要提前一年确定档期,临时调整会面临场馆、酒店甚至城市间场地档期,嘉宾、参展商、观众等人员的行程和住宿安排等一系列问题,今年“五一”期间的车展、音乐节、动漫节、马拉松等主办方估计都为调档期忙得焦头烂额了。同样,演出项目也至少提前半年做剧目规划,离公演一个月的时候,基本处于剧团、道具运输合同、演出许可审批等均已完毕状态,临时改期会耗损很大的时间和财务成本。

作为“假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活动在享受假期消费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突发风险因素对会展业的负效应。节假日期间经常会有重大活动举办,安全维稳和综合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会展活动作为大型群众性活动往往会为此做出让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活动接连不断,“五一”假期调整的突发因素在“十一”假期也有可能出现,会展活动要未雨绸缪。4月3日,中华医学会第 27 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2019)发出改期通知,考虑到工作日与国庆节相连、国庆期间重大庆典活动医疗保障任务及场地档期因素,将原定于9 月 26日至29 日在厦门举办调整至10 月 31 日至 11 月 3 日在杭州举行。由此可见,防范“假日经济”对会展业的负效应愈发重要:一方面,要提前规划,了解会展活动是否与该城市重大活动同期,在最初档期规划时做好防范。例如,北京和上海每年年初会公布当年将举办的重大活动、国际赛事和重要展会;另一方面,则是做好风险因素的应急考虑,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降低对原定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有效防范“假日经济”对会展业的负效应,方能全面释放“假日会展经济”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