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研究 > 专家观点

李健:ADM展览就是不定义

发布于:2020-12-30 17:01:36 来源:会展BEN

ADM,用现在时髦的话是一个混合场景的展会,既有线上又有线下,既有to B也有to C,不能界定它究竟to C或者to B,也不界定就是一个虚拟或者就是现实的,ADM的定位是聚焦喜爱潮流艺术的年轻社群平台,同时也是用设计驱动创造新消费的场景平台。

有媒体说这个展会是颜值最高,后来我做了一下分析,因为创造了很多线下的场景。很多人随便吃个饭或者看个景区都要拍照片,来ADM展之前有很多漂亮小姐姐都穿得美美的,到展会现场疯狂拍照,在朋友圈发。没想到,高颜值漂亮小姐姐到了ADM以后,很苦逼的程序员哥哥们都来了,他们来ADM是为了看更多的MM,所以这就形成了良好互动的现场(笑)。

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个展会门票是120元/张,每年是10万人流,可以称得上杭州的奇迹。

门票为什么要卖这么贵?因为一定的门票价格就挡住了一些没有意愿的人,或者留存了有价值的数据,所以我说这是混合的会展场景。

现在的ADM展已经不是简单的展会了,展会本身不亏钱,但我们最赚钱的不是展会,而是(利用)社群的影响力,下面对此有介绍。

以今年的数据为例,抖音话题1.2亿,微博直播可以到1.8万人,这个数据肯定没有注水,否则知乎上逛ADM展的不可能仅仅1.6万人。

今年我们ADM的概念是不定义

首先是不定义场景。 以前所有人认为展会一定要在展览馆开,这是定义的吗?这是不定义的,只要能够办活动的地方都可以办展,所以今年我们的活动放在了杭州的武林广场。

其次是不定义内容。 现在在混合场景的情况下,可以对词语定义吗?知道什么是艺术吗?知道什么是国潮吗?在大变革的时代,定义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不会给予准确的定义,都是泛泛的沟通。

第三是不定义消费。 场景里叫所见即所得,到ADM现场看中的买就是了,这是场景最佳的实现价值,快的是看了现场就买了,慢的是逛了展之后再去淘宝买,商品不需要定义在哪里买,这彻底打开了理念和空间。

现在大家总是说要精准定位某某社群,就像今天“会展三新展”,个人认为它还是工业革命思维下的展会,不是数字时代的展。现在所有的展会都在分类,这个是汽车展,是纺织展或者是塑料品展,就像读书的时候你是文科、我是理科,到医院里你是儿科我是鼻科,这都是工业革命社会分工的结果。今天是每个人走到超市里选矿泉水都困难的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可能需要对应的贴标签的人。

但对社群理解应该不一样。ADM是消费型展会,所以我们不定义社群,让社群在这里没有边界的交流,可能就会出现倍数效应,这就是数字时代展会最重要的区别。

今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已经没有办法一个展会包打天下了,一个展会可以服务5万人、10万人,不可能像以前物质匮乏的时代可以包打天下,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化。

我认为沉浸式的体验展是围绕人的感受,不管是多少信息技术还是便捷高效率的东西,首先要问一句话“对我来说感受怎么样”。货物贸易时代展览是以物为中心,数字时代的展会则是以人为中心,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多东西还是会不一样。

现在一个好的展会要以人为中心,进行深度的连接。为什么不叫链接呢?链接是冷冰冰的。线上聊得再好,线下也要相见,不见过怎么做生意?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社会属性,各位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了,这就是人的基本诉求。总之,人是最大的场景。

ADM是消费类展会,互动体验性更高,但不代表to B不是这样。

传统展览就是提供平台。但到了互联网场景,我认为人脸识别、线上预约,都要以人为核心把握诉求,无非一个(消费展)是为了好玩买东西,一个(专业展)是为了见客户、实现交易。以前说一场展览获得了多少张名片,但现在观众从一进来到最后离开,能不能想尽办法让它尽可能多的沉淀数据信息,这可能是做B端的场景考虑。

C端是即兴消费,B端是数据沉淀,以后还要有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无非目的不一样,手段不一样,但核心还是人,场景不一样,诉求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