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广州会展头条

深读 丨 关于会展人才的输出与使用矛盾的几点思考

发布于:2017-06-12 16:02:49 来源:平台原创 作者:王凯东

 

   五月底,广州会展业发生了几件大事,另一“国”字号交易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创交会)正式确立永久入户广州、中国(广州)会展教育大会成功举办。这似乎彰示着广州正加速创新资源的集聚与辐射,在挖掘会展教育合作创新的新思路,在大力推进会展教学改革、促进企业创新。

 

   而现实的问题是,就业季到来,超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们,即将走入职场,会展行业的人才缺口能否被填补,而会展专业的毕业生们又能否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之前我们做了有关会展专业毕业生的话题分享。这次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被提及了很多很多次的话题:会展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体制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及面也十分庞大,这里仅从会展人才输出和人才使用的矛盾这一点做些简要的分享,希望能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发。

 

    社会上一方面大喊会展人才紧缺,会展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会却是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会展人才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的脱节。换句话说就是会展人才的输出和会展人才的使用之间存在矛盾。

 

 

    会展业具有1:9的强大带动效应,一场展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辐射效应,是其他产业难以比拟的。所以各地政府大多数都鼓励发展会展,而新生的会展企业如雨后春笋,据估计国内会展规模的年增长率在20%左右,这直接使得会展专业的人才缺口日趋增大。

 

   相应的,会展业具又具有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会展行业是不稳定的,甚至是很脆弱的。” 著名学者表示,“这个行业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如很早前之前的‘非典’,近些年国际上的恐怖活动等,都会影响到会展业。” 这又使得市场需求的、抢手的、顶尖会展人才,要拥有极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同时还应具备有关会展业的特点、运作模式、发展策略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

 

    单一方面维持良性发展平衡便不是容易的事,平衡两者,可想而知。这就是矛盾。

 

    会展人才的使用

    会展业人才的短缺,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不是整体性短缺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谈及“会展人才”的使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关于会展人才的层次分类。一般的,会展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

 

   人才分层

一是初级人才,指会展机构独立顶岗的业务骨干;

二是中级人才,指会展机构独当一面的中层干部;

三是高级人才,指会展机构全面负责(或分管)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干部(创业会展并取得成功者,属于高级人才范畴)。

 

   依照上面的层次划分,这里厘清几个关于“会展人才使用”方面的误区:

    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大学生,并不是人才,初级人才也算不上。

前面讲过,会展行业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这一行业特点。会展专业毕业生,哪怕是名牌大学的会展专业毕业生,相应专业知识储备或知识体系也许足够,但成为会展人才的前提是要先入行,然后是做好普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磨砺,然后才是成为独立顶岗的业务骨干——初级人才。

  

    会展人才缺口,主要指的是高层次人才,而并非能力一般、工作很基层的刚入门新手。

    以营销岗位为例: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互联网+”是全新的、几乎席卷所有行业的大势,新形势下的会展营销变得极为重要,需要大量的人员补充,但相对的进入“门槛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只掌握极有限基本操作的新手并不能填补“人才缺口”。

 

    因为会展营销囊括观众邀约、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活动组织、媒体维护、广告销售、美工设计等多种业务,营销人员需要知识宽泛,了解项目,熟悉销售,善于沟通,能够写作,还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以及IT常识,故而佼佼者难得。

 

      因为行业特性,高层次会展人才,存在着不稳定性。

高层次人才可为一家公司提供服务,也可以同时在几家公司供职,与企业的关系若离若即,自主选择性极大;另一个层面,会展业中的企业以中小型居多,机制灵活,船小调头快,一旦“高层次会展人才”在会展企业的付出与所得失去平衡,人才的流失、甚至是转行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会展人才的输出培养

    我国现阶段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是以本专科生的培养为主流,主要分为:本科专业的“会展经济与管理”和“会展艺术与技术”;专科专业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和“广告与会展”。

 

    这些本专科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从平行的角度来看,培养方案主要涵盖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创新实践和个人素质;从纵向来看,则包涵会展基础、会展管理、会展技术和节事旅游,由此构成“看似完备”(我国现阶段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中,有90多所高职院校和近50所本科院校,两者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方面十分雷同)的学科体系。

 

    但一直以来,由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学科,起步较晚,相关产业形态和发展水平仍不够完善。所以社会上普遍观点是会展业是交叉学科,相较其他学科的人才竞争力,往往被比作“万金油”“万花筒”,甚至出现一流大学,二流专业的窘境。还有甚者,将会展比作鸭子专业:能跑跑不快、能飞飞不高、能游游不远。

 

   基于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也要满足所有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的不同需要。人才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是没错的,但不能以企业为导向。企业需要某一专门的技能,就只教授此单一技能,而不是培养人才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以及更重要的思考事物的维度。

 

   人才结构上,大师级人物、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大师级人物则是学科专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所以会展人才的教育应定位在博、深、精

 

    所谓博,是指要涉猎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会展项目的要求。同时作为服务行业,与人打交道,广博的知识,更是自身涵养的基本要求;

 

    所谓深,是要深入掌握会展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某种意义上说会展的进入门槛很低,会展人才作为行业精英,关于会展应当比人知道的多一些,比人了解的深刻一些;

 

    所谓精,就是要精通整套会展业的操作流程,应当让学习这件事情,成为长久保持的习惯。

 

   会展人才输出与使用之间矛盾的出现,可以看作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矛盾意味着不均衡,调解、处理这种矛盾除了依靠市场自身调解之外,政府的介入、教育机构的调整也十分重要。这里,提几个观点(与平台无关,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1  调解处理会展业人才输出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对策略将伴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  现行的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需要更加开放教育理念,会展人才教育的定位,当注重自身特色。

 

    3  随着金融资本和政府政策、资金投入,会展企业必将迎来高速蓬勃发展的时期,新的制约因素、发展问题、发展需求将不断变化,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必然有新要求。

 

     4  会展产业发展也好、产业内的就业环境也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良好的政策法规、监督执行制度、行业规则是基本保障。

 

     5  需要有会展人投入除了努力之外的、真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