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广州会展头条

风雨六十四载 广交会“再出发”

发布于:2020-12-18 15:31:40 来源:南方日报

高标准建设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为参展人员提供通关便利、支持“智慧广交会”建设……日前,《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提升影响力的通知》(下称《通知》)的审议通过,让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根据《通知》,广交会将迎来四个“身份转变”: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全方位贸易转变,从出口促进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促进贸易平衡转变,从展览为主向展览与会议结合转变,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走过63年发展历程,对于中国而言,广交会依然是全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对于广州而言,广交会不仅是融入全球化的生动实践,更是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的重要载体。

破冰

打开对外贸易的“第一扇门”

每年的4月和10月,都是广州最“热闹”的时候:来自全球的数十万采购商相聚在同一座城市中,虽然说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肤色,目的地却都只有一个——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这场被视为“中国第一展”的展会,是当前全国范围内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境外采购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展会,它的“诞生”却非常艰辛。

翻开历史的扉页,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遭受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货物禁运,大量工业设备和生产生活资料无法从国外进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交易货品也无法满足彼时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为了打破困窘的现状,1957年的春天,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成功举办。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为9600平方米,展示了1.09万种商品,共实现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成交产品中有超过六成是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

一路乘着烧煤火车北上而来的香港商人李欢,见识到了首届广交会的盛况:“在1万多平方米的展馆里,塞满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展品令人眼花缭乱。”

新西兰商人维克多·潘西佛从1958年起追随广交会这一商贸盛世超过40年,被当地媒体称为“中国商人”;意大利籍瑞典商人可可扎两次参加广交会分别是在1966年和2014年,这位78岁的老人笑称自己“是中国的情人”。

对外贸易的“第一扇门”就这样被广交会打开了。自那以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一年两届的广交会年年举办,规模不断扩大,无论参展客商人数还是交易额都成倍增加,在世界单年展规模上独占鳌头。

1973年,作为广州市外贸工作系统的一员,黄苏参加了第34届广交会。他后来在著作中回忆道,“当年的广交会是一个能够与世界各地客商交流与接触,直接了解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能参加广交会是那个年代每个外贸系统工作人员追逐的‘梦’!”

从第101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特别增加进口功能,迄今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家次企业参展,为境外企业开拓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卖全球提供了极大便利。

数据显示,超过20%的参展企业在广交会上的成交占当年出口的50%以上。参展企业在广交会上结识的客户还带动了会后的大量成交,会后成交额占参展企业广交会客户总成交额约80%,并呈现逐届增加的趋势。

出海

中国制造走入全球千家万户

“依托广交会,我们的电池从1只卖到了60亿只电池。换言之,全世界几乎每个人每一年都要用上一颗我们公司生产的电池。”广州轻工集团虎头电池公司总经理简玮仪说。

参展企业2.5万家,参展境外采购商19万人次,订单成交额近300亿美元……从最初的以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到如今的“中国创造”,广交会的成交情况已经成为分析判断中国外贸走势的重要依据。

越来越多企业也乘着广交会这艘“大船”,向世界输出着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

“以前,广交会的客商都在中国找OEM(代工生产),到后来ODM(自主设计),再到现在的OBM(自主品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携手广交会一起走过26个春秋的We.Lock微锁品牌创始人吴育丽,见证了“中国制造”在广交会的崛起。

2004年,一家名为“燕加隆集团”的企业与广交会结缘。“16年间,燕加隆从最初的一个单品贸易商,发展到工贸一体化,再到产业一体化,然后到一体化品牌,直至目前全产业链生态圈打造。”集团总经理孙翔表示,“未来,我们将努力打造立足世界舞台的中国百年品牌,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在世界知名的展会中,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人数最多、国别地区最广。凡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采购商与会。参加了广交会,就等同于走遍全球。

对于2004年10月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的经历,广东牧人王集团总经理王文雄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没有参展名额,借朋友的展位,带了两台厨师机样机参展,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展台前一二百位外商围观咨询,现场接下万台订单及30多家外商样机的业务对接。”

王文雄感慨道,广交会不仅成为了企业与国际出口产品对接的重要窗口,广交会也见证并帮助了企业每一步的成长。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传说只要参加了广交会,就没有企业卖不出去的产品。”一位多年参展的企业代表这样感叹道。

而如今的广交会,更成为不少企业转型的“幕后功臣”。从2013年开始设置的CF奖,正是广交会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实践。“这是打开世界设计的窗口,也是企业和设计师精准对接国际市场与国际用户的需求的平台。”CF奖评委会主席何人可表示。

接力

广交会踏上新征程

今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举办超过60年的广交会迎来了首次“上云”办展。

国内外客商从线下走到了线上,“24小时不打烊”的直播间成为海量商品的展示舞台,销售员“跨界”当主播,让广大客商足不出户就可以谈生意、下订单……全新的结构设计和流程再造,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变革之下,传统企业积极走出“舒适圈”,拥抱新模式、新业态。

由于参加“云上广交会”,成立超过20年的广州番禺巨大汽车音响设备有限公司首次“试水”直播,不仅添置了专业直播设备、设置临时直播间,还组织员工梳理出上百条问答,应对采购商可能提出的问题。

线上举行的广交会,也是大型会展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成为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试金石”。

今年6月,腾讯云组建了上千人的团队、在全球部署了超过1300个加速节点搭建稳健可靠的平台,为全球海量展商和采购商网上参加第127届广交会“保驾护航”。

在线下,动工在即的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承接了新的使命。

“展馆的扩大让交易的功能增加了,也更加强化广交会的规模效应,使广交会的品牌分量越来越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表示。

当前,广州正以制度性开放为突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广交会的扩容,无疑为广州加速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造新的机遇。

“广州是一座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没有广交会,广州的商贸中心功能很难提升。”陈万灵认为,广交会六十余年来一直在不断“进化”,由以往的传统对外贸易功能,拓展到进出口功能,再到线上线下相融合,“这些转变意味着广交会正不断打破产业边界,延伸产业链上下游,最终促进供应链的整体发展。”

63年来,广交会作为链接世界的载体,为广州城市发展及对外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并持续释放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线上的“上云”,线下的扩容,都让广交会“中国第一展”的行业影响力和品牌辐射力持续增强。

“未来,广交会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某一品类产品的展、销和信息沟通,而是成为全球产业的展示和经贸信息互通平台。”陈万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