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帆竞发,万商云集。8月22日上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33届广州博览会(以下简称“广博会”)、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同期开幕。
本届广博会以“双向赋能促循环,新质发明创未来”为主题,不仅延续了其32载的开放基因,更以多项“首次突破”和“创新机制”彰显广州作为枢纽之城的战略担当。
在百年大变局中,广博会正成为观察国内大循环活力的“窗口”——当国际循环不确定性增加,广州如何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与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实现双向赋能;又如何联动全国更广泛“朋友圈”,构建“区域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循环通道?透过广博会这个“窗口”,我们觅到了其中的“广州智慧”。
“创新突破”刷新展会能级
1993年盛夏,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人潮如织——2万平方米展区,789个展位,累计进馆17万人次,188个项目签约,累计签约金额达44.39亿元……首届广博会在此盛大开幕。
32载沐风栉雨,从最初的2万平方米到展览面积跻身全国前三,从地方性展会成长为全国性经贸合作平台,广博会在砥砺奋进中铸成广州开放交流的“金字招牌”;而今站上新的起点,第33届广博会正以更多“创新突破”和“与众不同”刷新着展会能级。
看规模之大——新质生产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银发经济和医疗与健康、品质生活4大主题展区;多个专业展遍地开花,将上下游产业串珠成链;展览总面积18万平方米,同比上届逆势大增50%,超30个省市政府代表团组团参展参会,预计到会采购商、参展商均超4000家。
看独特之处——首次与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联袂登场,首次设立广州消费帮扶专展,首次引入工艺美术暨地理标志精品展,首次实现广州市财政“零投入”,以市场化的机制激活展会生命力。
看创新之风——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特设新质生产力展区,集中呈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首设机器人表演专区,近150个智能机器人组团来“斗舞”……一直以来,广博会都是创新成果的汇聚地与展示窗。正如广州市协作办主任霍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改革创新,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激发企业服务市场的动力,为新时代的广博会增添人气、名气、财气。”
从“单向帮扶”进阶“双向赋能”
在本届广博会“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主题展区内、2万平方米的消费帮扶专展上,广州对口帮扶协作地区超千家企业带来了贵州刺梨汁、新疆刀郎羊、高原藏香猪等千余种“乡村好物”。
一组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帮扶成效:“在广州,每5枚鸡蛋中,就有1枚来自贵州。”“2025年疏附县特色产品宣传推广活动中,木亚格杏等优质农特产品3天销售额就突破了846万元。”广梅、广湛、广清、广肇对口帮扶协作迈上新高度,“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如今,广州对口帮扶、合作全国7省12个市(州),其中省内帮扶4个市、30个县,省外帮扶8个市、34个县。上半年,广州采购、帮助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近43.2亿元,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超11万人,帮助脱贫人口实现就业7.8万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以本届广博会为新纽带,广州从“单向帮扶”进阶“双向赋能”的案例随处可见——贵州省文旅集团与广州亿航达成10.8亿元合作项目,采购500架无人机;高景太阳能在安顺合作开展光伏发电项目,中标金额达4700万元……
今年以来,围绕汽车销售租赁、低空经济、数字科技、生物医药、AI教育、新能源、农产品等多个行业领域,广州与各地“牵手”的大项目遍地开花。
如今,“双向赋能”的互利机制已具雏形。在这一机制之下,人才双向交流、商品双向流通、成果双向转化、产业协同共建、文旅双向推介,“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互利共赢”的协作格局悄然成形,为区域大市场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
以广州为支点的“朋友圈”正在形成
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如何将区域市场的“小循环”升级为全国市场的“大循环”?
目前,与广州互为友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驻穗办事机构的国内城市达到80个,涉及29个省(区、市),人口总量达5亿人。GDP占全国比例超45%。
相互交错、融合共生,一个以广州为支点的“朋友圈”正在形成。
“朋友圈”里,人员往来、四通八达。广州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广州港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前五。截至8月6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2025年出入境人员突破1000万人次,较去年提前41天;截至8月13日,白云机场2025年接送旅客5020.6万人次,较去年提前17天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
“朋友圈”里,资源流转、一呼百应。本届广博会,超过30个省市政府代表团组团参展参会,到会参展商、采购商均超4000家。其中,青海展团组织85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
广州不止于简单的“中转站”角色,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配置器”,供需两端的深度融合与精准对接尤为关键。本届广博会,还将联动广州与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国内合作城市的市(区、县)产业园及科创示范企业,共同签署“百园千企”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协作框架协议,通过技术共享、产能协同、市场互通,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朋友圈”里,产业协同、破圈链接。广博会打破了传统展会“展完即散”的时空局限,以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动态循环,重塑了资源要素的配置逻辑,最终建立起国内大循环的“广州支点”,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广州内外贸一体化两翼齐飞
从“搭平台”到“建生态”,广州正成为贯穿南北、联通内外的“加速器”;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再到更深的国内大循环,以及更广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广州培育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构筑国内大循环、大市场的最强动能,广博会与广交会也有望成为广州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两翼。
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看来,广博会与广交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广交会在外循环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广博会则聚焦内销的优势产业、企业和优质产品。在此背景下,广博会对广州参与国内大循环将发挥重要作用。
林辉煌建议,“通过广博会,广州有望联合更多周边城市以及对口帮扶的其他欠发达地区,共同构建区域合作平台,或培育更多行业标准规则,把广博会做成国内大循环的一个重要节点,广博会的角色就会更有发展价值和更强生命力。”
从更高的层面看,如何在超大城市中合理利用城乡分布结构,并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是广州的必答题,也是国内许多城市的课题。
林辉煌还关注到了广博会上的对外帮扶元素。“广州对外帮扶富有特色和成效,充分体现了一个超大城市的责任担当;而在经贸上,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是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博会在这两点上的探索具有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