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件作品,其实为收藏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对许多投资领域的人来说,可能很少有机会一次性接触到这么多高品质的美术作品。”著名画家、广东美协学术委员、广州画院原院长张绍城先生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只有对学术价值有定论的作品有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投资者才能真正对“什么样的作品值得收藏”心中有数。
近两个月来,在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先后展出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全国美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也引起了投资收藏界的深刻反思。长期以来,学术审美标准与商业评价标准的错位始终困扰着新进场的投资者。正是这种评价标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投资者失策。专家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先解决把审美的话语权交给谁的问题。
百年大展汇聚现当代艺术顶级资源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500余件作品在2017年这个炎热的夏天,把全国美术界和收藏界对艺术的关注热情同步推到了一个高点。
展览尚未结束,这数百件作品到底应该由谁来收藏已经引起社会激烈争论。据公开信息透露,在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先后展出的500余件作品可谓件件精品,除了部分此前已被各美术馆或博物馆收藏以外,仍有300多件属于可流通作品。
“不管怎样,这次百年大展完全可算得上是现当代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顶级资源的集中展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何文发对收藏界人士来说,这既是一顿豪华的精神大餐,同时也是一场审美的头脑风暴。对广东的展览界来说,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藏品大动员,以一个省的名义撬动了全国范围的美术藏品。“不可否认,很多专业级的收藏家都把参观这次展览当作一场必修课,把当作一次难得的对照私人收藏进行梳理总结的机会。”
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一般的大众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他们在市场上面临的最主要的思想困难就是学术界与商业界对作品价值评判标准错位的问题。“学术上认可的作品,目前在市场不见得就能卖出高价。而在市场上已经被买家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一些作品,在评论家的眼里又很可能会不屑一顾。”张绍城对记者坦言,这种现实的错位与国内艺术品行业特殊的发展历程有一定关系。
上世纪80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国内市场上是很少有商业流通的,只有很少量被卖到东西亚和回归前的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张绍城说,记得当时邀请像刘海粟、李可染等国内大名家来广东,只要招待他们吃住行,他们就可以在这边待上几个月。他认识一些香港朋友和新加坡朋友,只要带一台录音机过来,就可以换回一大幅大名家的画作。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才真正开始启动。”张绍城分析,广东在全国属于经济发展比较早、比较快的省份,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成为中国书画、油画的购买主力。不过,起初他们购买的目的并不是出于投资,大多数也不是为了个人收藏,而是社交送礼的需要。礼品需求可以说是国内艺术品市场发展初期最主要的推动力。而为了配合送礼的需要,一些比较投机的画廊、艺术家和老板便开始私下联合起来在拍卖市场上做局,通过搞假成交来抬高一些作品的价格,由此也直接把一些与资本联姻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推到了天价,造成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的错位。与此同时,名家的赝品也开始大量流入市场,攫取暴利。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投机者赚得盆满钵满,而初入行的人则血本无归。
在张绍城看来,行业发展比较粗放、市场规则不透明、从业者缺乏诚信,是造成当前学术与市场价值评价标准不统一的最根本原因。“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学术界向商业界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有助于市场在日后建立一套更专业的价值评判标准。”
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数据缺乏参考性
记者发现,这次有作品入选百年大展的一些艺术家,其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价格其实并不高,有的甚至还不如一些年轻画家的作品炒得高。对带着投资目的进市场的收藏者来说,这里边透露着什么样的商业逻辑?
张绍城认为,这恰恰证明学术评价标准与市场评价标准现实错位的问题。有些好的作品,由于没有资本在炒作,所以交易比较平淡,其实这并不可怕,因为它是正常的状态,虽然现在的市场价格无法反映作品真实的艺术价值,但迟早会。可怕的是,有些作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现在却被一些资本炒到了天价,这就是商业对大众的误导,本质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对于假成交造成的评价标准错位问题,投资者不一定要去当真。譬如,个别当代画家的一件作品拍卖成交被炒到几千万元、甚至是上亿元。这样的成交数据有人信,是很可笑的。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在拍卖行那么喧闹的环境下,短短几分钟就把一笔巨额的资金投进一张莫名其妙的画里,这是不可能的。不管房地产老板,还是电影投资公司的老板,他们在自己的老本行进行投资决策,都不会这么儿戏,而要提前进行各种市场调查分析,考虑各种的商业可能性,然后再进行判断。
张绍城认为,当前投资者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市场上有各种商业力量在联手做局搞假成交,而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市场研究机构,在明知道这些数据渗有水分的情况,居然没有经过任何的核实和筛查,就把他们纳入行业变量数据加以分析,并提供给投资者作为参考。“如果是真实成交的,你有没有查过他们的成交记录,他们有没有实际结算,交易时是否开具发票和交税。如果没有这些客观依据,那么这些数据就不能作为参考。我不相信一家企业或一个大老板,在国内买几千万元或上亿元的东西,可以大方到不需要人家开发票。反正,我知道很多真实交易,都是有开发票。譬如,广州画院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广州艺博会卖出去的画,都有开发票。我知道的一家农业银行以前在拍卖行买进的一幅500万元的名作,也要求卖家开了发票。”
不过,也有人认为,商业化的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元化,用评价标准错位来形容当前学术与市场的关系并不准确。
在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彭文斌看来,艺术市场分为投资收藏和消费审美两种渠道。投资收藏渠道以学术高度为评价标准,这个渠道以专业级收藏家群体为主要目标对象,属于小众市场。消费审美渠道以自我取悦为标准,这个渠道以追求精神品味人群为目标对象,属于大众市场。所以学术性作品与市场性作品并不冲突与矛盾,只是针对目标对象的定位不同而已。
“艺术家专业上评价不错,作品在市场上却走不动,是目前90%的艺术家的普遍现象和尴尬处境。”彭文斌认为,其原因是很多艺术家专业上不上不下,学术上不能入投资者和收藏者的眼,缺乏高度,价低也无效;其作品流通到市场上也不清不楚,审美上不能打动爱好者和追求者的心,不懂营销,无价又无市。“艺术市场的规律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取高就低,高者以质取胜,低者以量取胜。”
画家要独立评论家也要独立
当前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到底应该如何去建立一套既符合学术评价又能满足商业需求的审美标准呢?
张绍城认为,最根本问题是要先解决把审美的话语权交给谁的问题。当前,国内的艺术家、评论家和收藏家,并没有真正做到“三权分立”。现在活跃在市场上的大名家,很多既是艺术家又是评论家。而目前艺术圈非常看重的全国美展和各省的美展,专家评委也是以艺术家为主体。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一个成熟的行业,就应该有比较明细的专业分工。画家的职责是把画画好,而评论家的职责就是做研究和���文章。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发现一些权威的专业展览,有画家自己评选自己的作品。如果允许一个职业的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那么,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有偏颇的。我们应该把美展的评选权交给独立的第三方去评。当然,有些评论家拿好处为人说好话的现象也应该批判,这是丧失独立性的表现。
不管对学术,还是对市场来说,机构的引领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张绍城认为,现在有些机构就应该首先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很多机会长期以来,以职务来评判水平,搞什么院长展览,或者会长展览,这本身就是一种扭曲价值观的行为。有些人在艺术机构担任领导,不一定是艺术地位高,很可能是出于组织对其在某些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考虑。譬如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一味把美院院长、协会主席的作品推得很高,其实是不符合事实的。”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显然更关心在目前行业背景下,应该如何去判断一件作品的收藏价值。张绍城建议收藏者应该用逆向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先学会怎么分辨不好的作品,把不好的东西淘汰掉。“什么是不值得投资和收藏的作品?当然是一般化的作品。不管是谁创作的东西,只要它在思想上和形式上毫无个性,与你在市场上见到的大部分作品是同一个面貌的,那这样的东西最好避而过之。”
张绍城认为,只有不一般的作品,才具备收藏价值。他主张从五个方面来判断,俗称“五项全能”,这五个方面总体评分越高,说明价值越大。一是创意,二是构图,三是形象,四是色彩或笔墨,五是综合效果。如果五项每一项都有一定水平,那加起来就不得了。当然,若非五项全能,有一项满分也可以,比方说有创意,其他都很差,那也基本可以,因为有创意本身很难做到。五项当中有某一项比较突出的,都是好画,当然五项全部都有,那就是牛得不得了。
文/图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冯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