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广州会展头条

专访文交会大咖 探秘文交会 看演出“到广州去”

发布于:2017-12-12 10:21:04 来源:大洋网



21.png

2016年国际纪录片节,广州观众排队入场。(资料图片)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摄

文创产业

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

全球精英共谋文创

大洋网讯 《财富》全球论坛之后,广州再一次吸引全球眼光。今天上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天河区委、天河区人民政府主办,天河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将在广州大剧院盛大启幕。此次盛会吸引了全球160多位海内外行业意见领袖、近300家国内外知名文创企业共襄盛举,在12月12日~13日期间,开展8场文创产业大咖巅峰对话、9大产业主题盛会,顶级精英将在广州进行跨界交流和碰撞融合,打造一场头脑风暴的盛宴。业内预测:“广州作为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旺地、文化科技融合胜地、文化贸易集聚地,将冲刺文创新高地。未来3~5年,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将冲刺世界级文创产业盛会。”

广州市天河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以“聚势谋远·创未来”为主题,分为三大板块:中国文创产业大会高峰论坛、发起中国文创产业联盟和“文创+”天河行动计划战略合作签约等。“2017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把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的主论坛并入开幕式之中,并请来不少重要嘉宾和国际级别的嘉宾出席,足以体现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的产业高度。”

据介绍,广州文创产业积淀深厚,此次文创产业大会作为新增内容,打造文创产业标杆。2016年,天河区文创产业增加值排名全市第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十年全市第一。可以说,天河在广州文创产业中已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借由此次盛会,将打造全业态、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的文创产业生态圈。

“大会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超豪华的嘉宾深入论道,花了半年时间筹备,将呈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实力。”据天河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财富》论坛让广州前所未有地受到世界瞩目,‘到中国去’、‘到广州去’已经成为热词。此次广州盛会能吸引到这么多文创领域大咖前来参会,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时代,而广州文创产业大会的举办,给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和平台,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将进一步强化中外文化交流桥头堡的作用。”

(广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邓宇晨、叶卡斯、林琳)

广告产业

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1212创意中国”论坛:

中国创意广州出发

大洋网讯 12月17日,万众瞩目的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1212创意中国论坛,将在广州国际媒体港拉开帷幕。

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是国内9大广告产业园之一,即将开幕的“创意中国论坛”更是一次国际性创意的头脑风暴,本次高峰论坛大咖云集,创意无限。创意中国,中国创意将在南中国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广告创意嘉年华。

活动主办方、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媒体区负责人杨露告诉记者,“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实施广告升级转型战略,是广告产业发展战略在新时代的新境界。随着我国广告产业创新进程的加快,推进广告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集聚政策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获悉,本次高峰论坛旨在为聚焦聚力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牵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集团、广州美术学院将共同承办2017首届“中国·广州文化产业论坛”暨国家广告产业园区“1212创意中国”论坛活动。

论坛主题为“国家形象·花城品牌——文化IP与产业市场:一场文化与经济的汇聚盛宴”,通过汇聚全国乃至国际文化资源,围绕文化发展,搭建政府、企业、智库、专家学者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创造合作机会,实现共享共赢。同时,向世界展示广州形象、讲好广州故事、传播广州声音,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广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22.png

刘军 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摄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与广州的城市气质相似

“热情是广州最迷人的地方,这一点,每一个来参会的嘉宾都能感同身受。每年在纪录片节上举办的‘广州之夜’成了很多老外嘉宾必不可少、兴致最高的环节,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文气息,成了他们的‘刚需’。”

通过14年的发展,纪录片节已从当初仅有14个国家、100多部作品参会的活动,发展成2017年共征集到的作品覆盖全球五大洲共113个国家和地区,共4239部/集作品参评参展,刷新全亚洲纪录片节的征片数量。是国际国内具影响力的具有交易功能的纪录片节之一。

2003年,中国纪录片行业整体处于低落期,而广州纪录片节却在这时破茧而出,如同绿色的使者,为中国纪录片行业带来一线曙光。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刘军看来,能在15年前就拥有举办纪录片节展的眼光,充分体现了广州敢为人先的精神:“除了广州,别的地方都没有这种勇气。”而一路走来广州纪录片节也在不断成长。

2016年,广州纪录片节首次明确了方案预售的主题——“中国故事”,创立“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27个“中国故事”走上提案舞台,全球20家最权威的节展和机构以项目签约和项目年报等方式将“中国故事”向全世界传播。

在刘军看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也与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颇有几分相似,开放,国际化,务实,同时也很热情好客:“热情是广州最迷人的地方,这一点,每一个来参会的嘉宾都能感同身受。每年在纪录片节上举办的‘广州之夜’成了很多老外嘉宾必不可少、兴致最高的环节,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文气息,成了他们的‘刚需’。而我们每年也会选择一个独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景色优美,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当然少不了广州美食,大家都盛赞特别棒!特别温暖!”(广报全媒体记者黄岸)

 

23.png

徐彬

广州观众越来越专业

艺术欣赏成日常生活习惯

“现在很多外地人来广州看戏了,比如《阿依达》,在中国就这么一场,很多上海同行都飞过来看。”

2010年前后,不少地方曾“一窝蜂”办演交会,很多后来就悄无声息了。而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以下简称“演交会”)作为国内三大演交会之一,却一直在办而且越做越好。这与广州的市场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有密切关系,广州是一个千年商都,自然也应该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会展交流的中心。

演交会是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当时正值文化体制改革,院团要面向市场,九艺节便搭台让优秀剧目走向市场常演多演。2011年,“优秀舞台剧目演出交易会”改名为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为了配合演交会,又创建了广州艺术节。  

本届演交会的另一个亮点,就是美国中西部演艺联盟的总裁大卫·法拉尔建议的剧目推介showcase环节。本届演交会推介演出长达10小时。报名的机构很多,但是演出推介是有条件的,“比如,要是本地的剧目,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讲中国故事,人家来不会买古典芭蕾,但是会买现代芭蕾,比如广芭的《化蝶》。”演交会总监徐彬说。演交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帮助本土剧目走出去。

办了九艺节才有了演交会,才有了广州艺术节。办广州艺术节这些年,从组织人员填位,到免费派票,到低价票,到市场化惠民票,坚持坐下来,越来越多的广州市民走进了剧场。

最显著的是,演交会、艺术节举办的同时,名团名剧常来,市场也就培养起来了。“现在很多外地人来广州看戏了,比如《阿依达》,在中国就这么一场,很多上海同行都飞过来看。”徐彬说,“培养了市民艺术欣赏的生活习惯,提升了艺术欣赏的水平。现在的音乐会已经不需要出‘此处不要鼓掌’的字幕了,观众越来越专业。供给侧改革,演交会、艺术节都是为了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这个需求。”(广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24.png

蓝雪琼

文化盛宴专业高大上

“亲民”度不打折扣反提升

今年的版博会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亲民”度也大大提升。普通市民也完全可以将之视作一场参与度极高的文化盛宴。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博览会(简称“广州版博会”),将于2017年12月15~17日在广州体育馆2号馆举行。

那么,今年的版博会有哪些新意,未来将有怎样的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版博会组委会负责人蓝雪琼。

对不少观众来说,之前的版博会或许显得稍有些“专业”。2015年版博会为什么选择在广州举办?它们举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记者了解到,今年的版博会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亲民”度也大大提升。除了专业圈子的交流与合作,普通市民也完全可以将之视作一场参与度极高的文化盛宴。

蓝雪琼告诉记者,此次版博会以“文博创意·版权交易·品牌授权”为主题,划分“文博版权+文化创意”、“文博版权+科技创意”、“文博版权+跨界创意”三大版块,策划安排有第三届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保护利用高峰论坛、“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成果展、全国文博创意精品展、文化版权保护利用成果展、美学文化创意体验展、文创大赛优秀设计作品展、影视动漫游戏互动展、文博版权对接推介会、传统古风文化表演等多项活动,以此搭建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和品牌授权的专业性、国际化高端合作平台,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广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25.png

彭文斌

国际艺术

广州成为中国内地

艺术博览会发祥地

“广州是孕育广州艺博会的沃土,广州艺博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广州的艺术市场,当然更离不开政府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扶持与推动。”

在党的十九大全新文化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下,已跻身为国际知名艺术博览会品牌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广州艺博会”),将于本月21日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展览馆拉开大幕。经过22年积淀,如今广州艺博会已成长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参观人次最多的国家级、国际性、学术性、交易性的艺术博览会,她讲述着中国文化故事,展现着当代广州风范,引领着艺术博览会行业风向标,彰显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在广州艺博会开幕前,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艺术总监彭文斌,请他畅谈广州艺博会的成长历程。

广州日报:广州艺博会有22年沉淀,从缘起至今有哪些变化?

彭文斌:广州,是中国内地艺术博览会的发祥地。1993年,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就在广州开幕。1996年,中国艺术博览会更名为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艺博会的22年沉淀也就从这算起。当时的中国艺术博览会规模还比较小,大概有100多家来自海内外的单位、200多个展位,不到4000件中国画、油画、书法、工艺美术等艺术原作和艺术书籍等。当时艺术品市场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没有秩序,展品国际化不够。

随着艺术品市场供需激增,市场规模急剧扩大。22年的沉淀后,如今广州艺博会的规模已达到展览总面积3万平方米,开设三大展馆、六大展区,作品来自38个国家,390家艺术机构,共计2万多件艺术精品,每年迎接近25万来宾,影响800万人次。而广州艺博会的日益壮大,具备相当的展览规模、学术水准、国际影响,并且逐步发展成以展览为主到交易为主的综合平台。

广州日报:为何广州能成为中国内地艺术博览会的发祥地?

彭文斌:这得谈到改革开放最初几年,那时广东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南下”一时成为中国人一条时髦的迁徙路线。中国经济环境大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行业,开放了的广东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旅游纪念品市场一时间红火起来,富有中国特色和本土特色的岭南字画深受外国游客的喜爱,更讨了归国侨民的欢心。而这,就是广东艺术品市场萌发的契机。

广州日报:广州艺博会如何与广州共生长?

彭文斌:广州是孕育广州艺博会的沃土,广州艺博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广州的艺术市场,当然更离不开政府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扶持与推动。广州画廊经营的起点,是传统的中国书画。在传统书画市场火热的情况下,西方当代艺术为少数中国人了解,岭南书画也就成了广东的主流市场。今天广州艺博会“立足本土·享誉国际”的定位,正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这一定位驱使着广州艺博会尊重和扶持本土优秀文化,使岭南文化与时俱进,适应艺术市场新的经营模式,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努力将中国艺术展示给全世界。

广州日报:在全球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大市场面前,您认为广州艺术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优势?

彭文斌:其一,政府对广州文化产品的大力支持。日前,广州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广州艺博会是其中重要的联盟成员之一。这个联盟首要任务是为像广州艺博会这样的重点文化艺术产业项目作金融支持,提供投融资服务,打造广州文化艺术投融资高地。着力发挥金融对文化的支撑和驱动作用,整合金融界与文化产业界的高端资源,以资本之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发展。

另一方面,在于广州地区强大的文化消费能力。数据显示,广州文化市场持续活跃,文化消费领先全国。2016年,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991元,占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3.1%,超过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位列内地第一。这说明,广州市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是以精神层面消费为主,市场的文化艺术需求增大,那么对于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将是最大的动力。

广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