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会展综合新闻

成都“熊猫孃孃”把毛线“打”到了国际博览会

发布于:2024-11-20 16:11:37 来源:红星新闻



  “不打麻将,打毛线!”成都成华区有一群五六十岁的“熊猫嬢嬢”,5年前,她们在队长罗泽琼的带领下开始学习针织技术,用毛线织一些与熊猫相关的帽子、包包等手工艺品。如今,她们的队伍逐渐庞大,作品也广受喜爱。


  11月18日,罗泽琼告诉记者,其团队目前正在赶制一批大熊猫玩偶衣物,10天后将和大熊猫玩偶一起前往意大利参加米兰国际手工艺博览会,“这是我们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非常开心我们这群老人织造的作品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

  充满熊猫元素

  作品即将出国参展

  11月18日,在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斧头四巷的熊猫村奶茶店内,十余名五六十岁的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有条不紊地打毛线,一个小时左右,一个挎包已初见雏形。

  她们的作品基本充满了熊猫元素,毛线以黑白两色为主,“这个是熊猫帽子、这个是熊猫挎包、这个是专门给熊猫玩偶织的衣服,这些作品都是为10天后去意大利参加为期9天的米兰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准备的,这是我们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非常开心我们这群老人织造的作品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绣娘罗泽琼告诉记者,她忙碌着手里的针线活,当有绣娘遇到困难时,她又耐心地指导。

  罗泽琼说,她们这一支队伍叫熊猫绣娘针织文创队,成立至今已经有5年时间,如今已经陆续发展了100余名成员,年龄多为五六十岁,被称之为“熊猫嬢嬢”,“有40多名成员常年活跃,其中20多名绣娘已经成了队伍骨干,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围绕熊猫用毛线做一些针织文创产品,如今已经有了包括挎包、帽子之类的20余个品类。”

  72岁的王佐玉是第一批加入文创队的成员,“学习打毛线之后,出去打牌的时间就很少了,还能挣点手工费,这让家庭氛围和睦了不少,我们常开玩笑的一句话是‘不打麻将,打毛线’,想到作品即将出国参展,我们都很高兴、很自豪!”

  学习针织的人越来越多

  个人最高周收入2900余元

  罗泽琼是文创队的队长,也是最初队伍成立的发起人。她说,2019年,为丰富中老年妇女的空闲生活,在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罗泽琼成立了熊猫绣娘针织文创队并召集了40个赋闲在家的中老年妇女进行培训,“我作为队长,免费教她们针法技巧,她们学会之后,就一起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去售卖,我记得2019年国庆节一周,我们的产品就卖了7000多元,极大地提高了积极性。”

  而后,文创队的名声在当地的中老年群体中传开,队伍逐渐庞大,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观念不一致,一直留在文创队坚持打毛线的人只占其中一部分,“但即使如此,也有不少外地人专程过来学习,成都周边比如仁寿等地,都有学员分布。”罗泽琼说。

  虽然当前文创队的产品在成都大熊猫基地、西岭雪山等景区均有设点销售,但平均到每个成员,收益增幅并不十分明显,“如今我们一个绣娘一年的收益大概有3000元,本次前往意大利参展,希望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我们熊猫绣娘的影响力。”

  对于个人而言,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有绣娘取得了不错的收益,“2022年,有个绣娘一周时间取得了2900多元的收益,这也是我们文创队截至目前个人一周收益的最高纪录。”罗泽琼说。

 成立熊猫绣娘针织文创队

  “让中国的针织文化走向世界”

  罗泽琼今年54岁,家中排行第四,她告诉记者,她的前半生几乎没有离开过打毛线,“在我的记忆中,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我的父亲打毛线了,我的第一件作品是利用垃圾堆里找到的毛线织了一条围巾。”

  她说,父亲是一名架桥工人,自她记事起,父亲只能过年的时候在家待一个月,“那一年我父亲回来的时候,给母亲带了一件很漂亮的白色毛衣,织的纹路很好看,我就问他,‘爸爸,这是你给妈妈买的新毛衣吗?’”

  然而父亲说,这是他用工地上的废旧线手套,拆成线后自己织的,“我当时就对针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便缠着父亲让他教我。”罗泽琼说,“但那时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足够的毛线,所以我就去找了一些别人遗弃的毛线,在父亲的指导下织出了一条围巾。”

  之后,罗泽琼对打毛线的兴趣始终不曾衰减。她曾把围巾拆了之后给侄女织了一件毛衣,对方很喜欢。“自那之后,我的技术突飞猛进,当我上小学、只有七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亲戚会买毛线让我帮忙织毛衣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我也专门买了一本书,学习了上千种花样的针织方式。”

  罗泽琼回忆,长大后,她也如愿到针织厂上班,即使后来离开针织厂,还是把毛线活儿带在身边,“我后来去过电子厂上班,工友们知道我打毛线很厉害之后,都请我帮忙织毛衣。”

  前些年,她在机缘巧合之下成立了熊猫绣娘针织文创队,“这是我的爱好,我也希望有更多和我一样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老年时期还能创造价值,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让我们中国的针织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