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华艺术宫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逛美术馆,已成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我们这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美术馆让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心仪的展览:在刘海粟美术馆里为一个世纪前留法艺术家的责任感和探索性深深折服,在龙美术馆里因安东尼·格姆雷的作品而大开眼界……昨天(10月18日),市文广局在中华艺术宫举行的上海市美术馆建设推进工作会议透露,2012年以来,本市美术馆数量从34家上升到78家,增加了130%,累计举办展览2024项,超过2230万观众走进美术馆,仅2016年就吸引了超过500万观众,较2011年翻了三倍多。2017年前三季度,本市美术馆共举办展览483项,教育活动1588场,观众达352万。
图说:刘海粟美术馆 杨建正 摄
硬件提高快
砥砺奋进的五年中,上海美术馆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承载城市精神的文化阵地。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共举办展览69项,教育活动212场,参观人次达20.8万。上海的美术馆数量和硬件条件已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文化大都市看齐。
上海在美术馆软硬件建设上的大力投入,鼓舞了美术馆的整体建设。近几年,沪上改建、新建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昊美术馆等一大批美术馆,在数量和门类上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美术馆定位明晰、特色鲜明,包括国有美术馆、国有机构美术馆、民办非企美术馆、民办公助美术馆等,在空间布局上覆盖中心城区和部分远郊地区。78家美术馆中有四分之三是民营美术馆。
图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展览质量高
展览的品质是美术馆的生命力所在。在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中,中华艺术宫的《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被评为优秀展览项目。龙美术馆(浦东馆)的“体验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教育项目被评为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刘海粟美术馆的《刘海粟美术馆+腾讯互联网艺术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的《我们的时代——上海油画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献展》、程十发艺术馆的《雷圭元作品展》、余德耀美术馆《贾科梅蒂回顾展》、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种子》、龙美术馆《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的《真实的假象》被评为优秀展览提名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上海故事”、梅尔尼科夫美术馆的“纵横经典——俄罗斯绘画艺术藏品展”公共教育项目被评为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在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中,中华艺术宫的《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被评为优秀展览。
图说:龙美术馆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当然,城市人口对美术馆的访问数量还有提升空间,美术馆资源分布还可更均匀,美术馆办展和服务还可更周到完善。应对措施是让艺术场馆相互“借用”资源,建立“1+16美术馆资源合作机制”。“1”是指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市级美术馆资源;“16”是指16个区的各级、各类美术场馆以及民营美术馆。这一机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区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眼下正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杨可扬版画展》便是这一机制的成果。该展览中亮相的100余幅杨可扬版画艺术精品均借自中华艺术宫。(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乐梦融)
(责任编辑 :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