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4日,在历经选后半年的组阁波折后,默克尔第四次被确定为联邦德国总理。随后,默克尔及内阁部长们宣誓就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4日致电默克尔,祝贺她第四次当选并就任德国总理。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我高度重视中德关系发展,愿同你一道努力,巩固和提升中德战略互信水平,推动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进步。
中德应携手扛起自由贸易大旗
近年来,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经济体,中德经贸合作总体保持较高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2017年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德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17年中德贸易总额达1866亿欧元。
伴随着德国新政府的成立,对于未来中德关系将如何发展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对中国的经贸依赖程度很深。德国新政府在结构上仍然延续了上一届政府大联合的模式,预计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不会出现大的逆转。
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征收钢铝关税的公告,宣布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高额关税,关税措施将在15天后正式生效。美国此举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嘘声”。对此刘英认为,当前中德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共识增多,共同利益也在增多。无论是从制造业、产业园区、技术创新领域来看,还是从消费需求的格局看,中德经济互补性均十分突出,合作空间极其广阔。在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恐怖主义抬头的局势下,中德应加强务实合作,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进一步推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共同致力于打造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并恪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创新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德经贸发展,对于加强中欧之间务实合作、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领域里,中德双方都可以寻找到更多新的合作点。
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中国制造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德国业界开始担心在核心竞争力上落后于中国。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李超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德国企业更多意味着机遇,而不是威胁。现阶段中德传统货物贸易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应在创新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比如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网络基础设施等。
不可否认,在高新技术领域,德国对华仍存戒备之心,中国企业在并购德国高技术企业之时面临的阻碍尤为明显。李超说,中企赴德投资并购是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而作出的选择,且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此举不仅有利于中企多元化发展,也为德企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渠道,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给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谈及如何打消德国的顾虑,进一步推动战略对接,李超建议,一方面政府层面应做工作,多作政策上的沟通,同时要给国内企业打预防针,告知“走出去”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德国等国的外资政策等,让企业更好地适应投资国的规则,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要打造创新合作的示范项目,尽早取得合作成果,调动德国的积极性,例如加快打造中德合作园区。“一个园区可以覆盖很多领域,集中各方面优势资源,推动项目真正落地生根。”李超说。
在共建合作园区领域,中德两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会主任赵士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间唯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的园区,是中德两国合作的结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引下,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们与德国在产业、创新、贸易等领域开展了诸多合作。”
据赵士玉介绍,截至目前,西门子、大陆等德国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辛北尔康普、曼泽纳、普威特等20多个德国中小企业在园区投资发展。西门子在中德生态园设立了其在德国本土之外的首个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创新中心。中德联合集团与海尔集团合资,联合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成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打造出了中国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