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的发展史中国会展MICE
中国会展的发展过程●●● 作为早期展览会雏形的集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并在唐末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
集市在我国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许多种形式和名称,如集、市、墟、场等。集市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之间的买卖活动既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直接出售,也是生产者之间的产品流通。几千年来,集市一直是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径。
除了城乡各有特色的集市外,还有一种城乡并存的定期集市——庙会。在我国,庙会的历史悠久,在唐朝已流行,宋朝继之,明、清盛行。除了传统的产品交换之外,还有宗教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等。庙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对促进商品流通,沟通城乡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近代,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明明显落后于欧洲,会展业也不例外。虽然我国很早就出现集市、庙会,但现代展览并没有在我国产生,它与其他工业发明一样也是舶来品。 清末到抗战前的会展 1840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在西方的炮舰下被迫打开门户,中国人开始尝试着与外部世界接触。当时,参加世界博览会就是我国早期参与国际性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近代中国会展活动的发端。
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以私人身份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1876年,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了费城世界博览会。
此后,我国官方或民间商人又以组团参展、寄物参展、派员参观等形式,先后参加了20余次世博会。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这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1211个奖项,其中大奖章57枚,荣誉奖章74枚,金牌奖章258枚,银牌奖章337枚,铜牌奖章258枚,奖词奖227个,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自参加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后,由于国内战乱和动荡,中国长久地离开了世博会的舞台。
清光绪31年(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
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时的官府在武昌、南京举办了商品陈列所,也称物品展览会,用以展示国货。
清宣统元年(1909年)9月至10月,武汉劝业奖进会在武昌平湖举办,这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博览会。
清宣统二年(1910年)6月5日至6月29日,在江宁(今南京)由官府和商界合办了南洋劝业会,这是学习西方博览会的又一次尝试,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产业状况,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所属劝业委员会设立了商品陈列所。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浙江省政府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展品约15万件,观众达2000余万人次,盛况空前。
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国办展。参观人数达42万人次,以致中国瓷器、绸缎、茶叶畅销一时,中餐馆生意兴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分别举办了许多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相当于欧洲的国家工业展览会,但是在展览规模和展示手法上比较落后。
我国会展活动在近代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增强国际交流,开拓国民眼界和振奋民族精神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当时我国国力孱弱,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因而会展活动发展始终没能与世界同步,会展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现代时期的会展从1949年建国到1979年,中国举办了少数类似近代欧洲国家工业展的展览会。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例外情况,广交会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由我��政府举办的现代国际贸易展览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会展业迎来了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举办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博览——“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标志着中国展览业开始由单国展览向国际展览过渡。
同时,出国展览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出国展览以赴国外单独举办成就展为主,组织、管理基本上处于完全封闭状态。
1986年中国贸促会参加了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并首次采取了以展览为手段,以贸易成交和销售为主要目的的摊位式展览形式,改变了以往以宣传成就为主的展贸分离的整体式展出方式,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从而使我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1999年,我国在云南昆明成功地举办了为期184天的专业性世界园艺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博览业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来源:MICE2016